近年,“海綿城市”建設理念蔚為盛行。國務院辦公廳印發(fā)《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》指出,通過“海綿城市”建設,將全年降雨總量的70%以上滯蓄在“海綿體”中,并作為水資源進行回歸利用,對初期降雨的污染有效降解。這一理念新穎,愿景美好,一經提出便獲得了多方認同,但也引起了一些爭論,焦點在于“海綿城市”建設成本昂貴,與洪澇治理效果是否成正比。
海綿城市示意圖 (資料圖片)
1.城市洪澇的成因涉及多方面因素
我國城市發(fā)展規(guī)律常見于擇水而建、依水而興。這具有優(yōu)勢,也必然面臨洪澇的不利影響。城市洪澇近年進一步加劇,原因主要有:
首先是城市化進程中,水系沒有得到有效保護。每個地區(qū)的水域,都是多年形成的洪水澇水的調蓄地和出路,這是自然“法則”。但是城市規(guī)劃建設過程中,大量的天然河流被縮窄、阻斷、填埋、改變,排水轉而由下水道替代。
其次是城市外江洪水位的變化抬高。由于人類社會對土地的深度利用,越來越多的土地失去滯納洪水的作用。洪水歸槽,導致江河湖泊防洪壓力加大,又使得城市的澇水無法順利排入河流,產生內澇。下水道排水能力下降,甚至倒灌城區(qū)。
再次是地面過度硬化,雨水下滲量減少。
2.“海綿城市”的技術路徑
和對城市洪澇的作用
我國的“海綿城市”做法,主要借鑒學習美國洛杉磯的經驗。洛杉磯是嚴重缺水的城市,年降雨量約300毫米,城市內澇并不嚴重,城市道路基本沒建下水道。修建的一批雨水收集工程成本昂貴。2018年,筆者恰逢洛杉磯暴雨,2天時間里40多毫米的降雨,使得當?shù)匕l(fā)生嚴重洪災。
這可以引發(fā)對海綿城市“消滅”城市內澇初衷的思考。如果海綿城市建設果真可消減各地70%的降雨影響,則中國城市內澇可大為減輕。但為什么正在推進“海綿城市”建設的我國城市中,減輕洪澇的效果仍然不顯著?
山東省濟南市在“海綿城市”建設中,通過鋪設透水磚,使以往硬生生的道路變身“會呼吸的海綿”,在雨天能夠迅速排出路表積水 (資料圖片)
對海綿城市建設減輕洪澇的效果
和區(qū)域適用性分析
我國地表產流模式因地區(qū)而有所不同。南方紅壤地區(qū)產流機理為“蓄滿產流”,即當土體因前期雨水下滲達到飽和狀態(tài)后,后期的降雨才形成地表徑流。北方地區(qū)則為“超滲產流”,即因降雨強度大于下滲強度而產生地表徑流。北方地區(qū)地下水埋深較深,土體可吸收水量的能力較大。南方地下水埋深較淺,吸收水量的能力有限。因此,“海綿城市”的相對適宜地區(qū)是北方缺水地區(qū),而非南方豐水地區(qū)。
對現(xiàn)行“海綿城市”建設措施的思考
分析評價“海綿城市”對洪澇治理的作用,應從各地的洪澇成因、成災機理著手,絕不可“一刀切”,否則就會偏離方向,浪費投入。
現(xiàn)行的“海綿城市”建設著眼于增加入滲,技術路徑無外乎以下幾方面:
改變路面結構,打造“透水路面”。這對小雨量的降雨有一定作用,但對于大雨量降雨作用甚微。對雨量產水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土壤蓄水能力。
開槽、填沙、擴大地下集水空間等增加滯蓄量。其作用大小取決于容積大小,滯蓄總量與投入相比差距較大。
綠道建設中,全面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
利用低地、公園參與滯蓄。這是一個好方向,但這一類工程比例小,難以全面推開。